专利名称: |
一种轨道车辆底架总成及轨道车辆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底架总成及轨道车辆,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包括两根边梁和两组枕梁,两组枕梁位于两根边梁之间,且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每组枕梁均包括多个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腹板和多个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立板;每个腹板均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且每个腹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两根边梁的内侧面相接;每个立板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每个立板置于多个腹板之间。本发明可通过多个立板将纵向压缩力、拉伸力及转向架牵引力分级分流至多个腹板,并通过多个腹板将纵向载荷分解传递至两侧边梁,以满足车辆纵向压缩、拉伸高载荷的承载需求,从而提升底架总成的抗承载、抗冲击、抗疲劳等性能。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河北;13 |
申请人: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杜建强;张硕韶;刘华伟;刘振;刘征;徐健;平瑶;侯震冬;刘书密;张晓军;吴胜权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23-08-25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23-11-17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2311080584.3 |
公开号: |
CN117068218A |
代理机构: |
河北国维致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云博 |
分类号: |
B61F1/08;B61D17/08;B61D17/06;B61D17/12;B;B61;B61F;B61D;B61F1;B61D17;B61F1/08;B61D17/08;B61D17/06;B61D17/12 |
申请人地址: |
063035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厂前路3号 |
主权项: |
1.一种轨道车辆底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根边梁(1),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每根所述边梁(1)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以及 两组枕梁(2),位于两根所述边梁(1)之间,且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每组所述枕梁(2)均包括多个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腹板(21)和多个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立板(22);每个所述腹板(21)均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且每个所述腹板(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与两根所述边梁(1)的内侧面相接;每个所述立板(22)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每个所述立板(22)置于多个所述腹板(21)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底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枕梁(2)均还包括固定设置在多个所述腹板(21)的顶端及多个所述立板(22)的顶端的上盖板(23),以及固定设置在多个所述腹板(21)的底端及多个所述立板(22)的底端的下盖板(24); 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每个所述腹板(21)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上盖板(23)、所述下盖板(2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底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一组所述立板(22)的顶端设有两组呈对称设置的第一坡口边(221); 所述上盖板(23)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焊接部(231),所述第一焊接部(231)的底端设有两组呈对称设置的第二坡口边(232),两组所述第二坡口边(232)与两组所述第一坡口边(221)一一对应且焊接固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车辆底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枕梁(2)均还包括两组上连接过渡板(25)及两组下连接过渡板(26); 两组上连接过渡板(25)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腹板(21)的两端伸出部位的顶端;两组所述下连接过渡板(26)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腹板(21)的两端伸出部位的底端; 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上连接过渡板(25)的外侧边沿与所述边梁(1)的顶端内边沿相接,所述下连接过渡板(26)的外侧边沿与所述边梁(1)的底端内边沿相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辆底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立板(22)中,定义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个所述立板(22)均为端板(27),所述端板(27)的外侧边沿分别延伸至所述上盖板(23)、所述下盖板(24)的外侧;所述上连接过渡板(25)还与所述端板(27)的上端面的延伸部分抵接,所述下连接过渡板(26)还与所述端板(27)的下端面的延伸部位抵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底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底架总成还包括多根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的横梁(3);每根所述横梁(3)均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 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横梁(3)的上表面位于所述边梁(1)的上表面的下方;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横梁(3)的外侧边沿的上端通过过渡翼板(31)与所述边梁(1)的内侧边沿的上端连接; 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横梁(3)的下表面与所述边梁(1)的下表面齐平;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横梁(3)的外侧边沿的下端与所述边梁(1)的内侧边沿的下端连接。 7.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轨道车辆底架总成; 两组侧墙(5),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分别固定在所述轨道车辆底架总成的左右两侧;每组所述侧墙(5)上设有车门组件(6);两个所述侧墙(5)的顶端分别设有第二连接部(51); 两组端墙(7),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分别固定在所述轨道车辆底架总成及两组所述端墙(7)的前后两侧;以及 车顶结构(4),固定设置在两组所述侧墙(5)及两组所述端墙(7)的顶端;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车顶结构(4)的两个侧边沿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41);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41)、所述第二连接部(51)分别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51)扣合焊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包括沿车身左右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内侧竖板(411)、第一横板(412)及第一外侧竖板(413);所述第一内侧竖板(411)、所述第一横板(412)及所述第一外侧竖板(413)围设成开口朝下的槽体结构; 所述第二连接部(51)为包括沿车身左右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二内侧竖板(511)、第二横板(512)及第二外侧竖板(513);所述第二横板(512)的内侧边沿与所述第二内侧竖板(511)的下端边缘相接,所述第二横板(512)的外侧边沿与所述第二外侧竖板(513)的上端边沿相接; 其中,所述第一内侧竖板(411)与所述第二内侧竖板(511)焊接,所述第一外侧竖板(413)与所述第二外侧竖板(513)焊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的内侧面对应所述车门组件(6)的上方设有上连接板(42),所述上连接板(42)与所述车门组件(6)的顶面连接; 所述车门组件(6)的顶端设有向上伸出的补强板(61),所述补强板(61)的顶端向内倾斜弯折,且与所述车顶结构(4)的内侧面连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5)包括侧墙外板(53)以及支撑于所述侧墙外板(53)内侧的侧墙骨架(54); 所述车门组件(6)的侧门框(62)与所述侧墙骨架(54)之间设有调节梁(55),所述调节梁(55)用于限定所述侧门框(62)的固定位置; 所述侧门框(62)的外侧面还设有补偿板(63),所述补偿板(63)的外侧板面与所述侧墙外板(53)的外侧板面齐平,且所述补偿板(63)的一侧边沿与所述侧墙外板(53)的一侧边沿相接。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