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论文 >详情
原文传递 隋唐永济渠的流路复原与变迁研究
论文题名: 隋唐永济渠的流路复原与变迁研究
关键词: 永济渠;流路复原;河道变迁;隋唐时期
摘要: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对全国的控制力,文帝和炀帝先后开凿和疏浚了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等,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西通长安,北抵涿郡,南达余杭的长2500多公里的大运河体系。其中,永济渠作为隋代以后中国北方的运输大动脉,其形成与变迁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社会、自然、经济变化情况。因此,广大学者对其研究从未间断,不仅对其流路进行了复原,更从其变迁以及与周围环境、社会的相互关系入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工作,但从已有研究成果也可看出,对于永济渠重要河段的流路复原及其变迁状况仍有分歧。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分析,并结合野外考察,探究永济渠初开时重点河段流路的具体位置、及其后的变迁过程,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隋代初开永济渠时,渠首段经流今武陟县东北,具体流路:自黄河入沁水,溯沁水西行,于白马沟村分沁水北行,至南石涧村折而东行,过北霍村、纪孟村、马范桥村、后董村、郇封村、纸坊村,于碑桥村附近入吴泽陂,经光沟水于合河镇入清水,南接白沟。就以往观点看,孟姜女河故道说和红荆咀故道说还存异议,有待商榷,而郇封村故道说更符合史实。其次,文章对隋代永济渠在隋代魏县的流路进行了精确复原,认为黄盛璋的对该段流路的观点更为可信。
  唐宋时期永济渠基本沿用隋代永济渠河道,但唐初永济渠渠首段便已湮没,永济渠渠首东移至新乡卫辉市的百门泉,且武城至德州段河道在唐代一变迁至今河道位置,并非元代以后才发生变化。而到了北宋,永济渠中段河道屡受黄河北流河道侵袭,河道变化较大。南宋时期,黄河南流,御河摆脱黄河困扰,金朝重开永济渠,永济渠中段河道东移,大致沿今南运河河道。宋代永济渠天津至北京段河道舍弃故道,于东边沿潞水河重开运河,并开凿了通州至北京城之间的金口运河。
  元明清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卫河漕运功能虽然有所减弱,但航运景象依然繁荣,民间商贸往来较多。这一时期,卫河河道并无较大变化,仅魏县境内河道受漳河变迁影响,河道逐渐南移至今卫河河道。另有北京城至通州的通惠河代替了元代金口运河。另外,元明清三代为保卫河漕运通畅,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卫河航运,效果显著。
作者: 仇晓东
专业: 地质工程
导师: 邓清海;何凡能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
学位年度: 2017
正文语种: 中文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