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踏入21世纪,我国的铁路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高速铁路技术从研究阶段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对于城际铁路线之间实现“公交化”运营也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因此,如何从建筑设计手段来满足“城际铁路公交化”对站房的要求,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重塑铁路站房高速、高效、现代化的形象,是本文探讨的关键。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先对我国铁路客运站房的现状分系统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的问题,而后通过对欧日韩三地高速铁路的先进经验的借鉴及轨道交通、机场航站楼等同类建筑的比较与借鉴,总结出“城际铁路公交化”带来的铁路客运站房的变化,并给出各个系统的建筑应对策略,最后通过国内新建站房的实例分析来验证其对“城际铁路公交化”的适应性。
本论文从研究国内铁路站房现状入手,首先对大型铁路客运站房换乘体系整体及各个部分的详细分析,探讨国内站房换乘体系的发展方向与不足之处。然后,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售票系统的实例分析,得到售票方式由集中到分散,人工化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在候车空间的国内案例分析中,总结出候车空间向高架化、集约化发展的历程。其后就进出站流线和引导系统进行分析,揭示现阶段国内大部分站房流线和引导系统的混乱、落后。
第三章对欧洲、日本、韩国的高速铁路站房研究中,通过四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分析,指出站房设计由“等候式”转变为“通过式”,由单一的铁路车站转变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客站综合体。轨道交通的高效、环保被各国广泛用于铁路站房的换乘。因而,应着重优化轨道交通的换乘方式。在站房设计的研究中,三维化发展是当前的趋势。在售票系统方面,提出多样化和自动化的优越性。在候车空间的发展上,欧洲是以站房活动大厅为核心,而日本则向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的方向进发。在流线和引导系统的借鉴中,强调开放性和清晰的引导系统是发展的方向。
第四章先对轨道交通站房进行借鉴,其自动化的票务系统、快速的“通过式”候车、高效率的流线和引导系统以及对城市空间的融合等方面均对铁路站房的改革有着相当的参考意义。而在航站楼方面,则侧重对候机空间、人性化设计及新材料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论述,为铁路客运站房重塑形象提供借鉴。
在文章的第五章,通过对前面各章的结合,指出“城际铁路公交化”的概念及其对各个系统所带来的变化,并总结出应对这些变化的解决策略及这一切带来的铁路客运站外在的变化。最后一章中,结合以建成的上海南站的使用效果分析和在建中的北京南站的多方案设计研究,探讨“城际铁路公交化”实施后站房设计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应注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