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名: | 多种典型工况下的汽车正面碰撞性能协同优化 |
关键词: | 汽车前部结构;正面碰撞;乘员安全性;协同优化 |
摘要: |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和高速公路交通网的完善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交通事故问题。在各类交通事故中,正面碰撞事故是发生率最高且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类型,而目前的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设计主要根据100%重叠正面刚性壁碰撞和40%重叠偏置碰撞两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正面碰撞事故中乘员安全性,本文根据不同碰撞工况特点,分别对汽车与固定刚性壁障碰撞、各种类型的汽车与汽车碰撞和汽车与柱状物碰撞三种典型工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种典型工况中的碰撞安全性进行了协同优化研究,使汽车前部结构能够同时满足三种工况的安全性要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1、汽车正面刚性壁障碰撞中,加速度波形是安全性设计的重点。通过分析正面碰撞中三种理想加速度波形和薄壁梁结构吸能机理,设计了一种正八边形逐级吸能结构来改善纵梁碰撞吸能特性和加速度波形。对该碰撞吸能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用于某SUV车架正面碰撞安全性改进。碰撞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UV结构碰撞加速度波形和前部吸能效果都明显改善。 2、各种类型的汽车与汽车正面碰撞中,纵梁全部参与变形碰撞和单侧纵梁参与变形的偏置碰撞是发生率较高的事故。针对如何降低汽车与汽车碰撞中乘员损伤,通过改变某乘用车有限元模型,将质量和刚度两个参数分离,建立了质量降低、刚度增加、同时降低质量和增加刚度的三种假想车型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质量和刚度对汽车与汽车100%和50%重叠碰撞中车体变形和加速度特性的影响。指出100%重叠碰撞中,乘用车结构刚度增加或质量降低产生的加速度峰值增加是导致车内驾驶员损伤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而在50%重叠碰撞中,两车刚度差异造成的乘员舱侵入量增加是主要原因。通过调整SUV纵梁刚度和乘用车乘员舱强度,进行了两车50%偏置碰撞的刚度匹配研究,发现增强乘用车乘员舱强度对降低其与SUV偏置碰撞中的侵入量的作用比降低SUV纵梁刚度更显著,有利于偏置碰撞中乘员保护。 3、针对汽车与柱状物碰撞中乘员损伤风险较高,以中型乘用车Taurus为目标进行中心柱碰撞中驾驶员损伤研究。并通过加速度波形参数化研究得出柱碰撞中过低的前期加速度、较高的加速度上升阶段斜率、较高的后期加速度会造成驾驶员损伤风险升高。通过调整气囊起爆时间,研究了柱碰撞中最优气囊起爆时刻。提出了抬高碰撞前期加速度来降低中心柱碰撞中乘员损伤风险的方案,并通过加强前保险杠横梁结构来实现。 4、通过改变吸能盒截面形状和诱导槽结构,获得了在三种碰撞工况中都具有较好吸能特性的吸能盒结构。结合正面固定刚性壁碰撞、40%偏置碰撞和中心柱碰撞三种碰撞工况安全性设计要求,以固定刚性壁碰撞中第二台阶加速度与第一台阶加速度比值、40%偏置碰撞中驾驶员侧门立柱中部侵入量和柱碰撞中前期加速度为目标,提出了采用协同优化策略、均匀试验设计和模拟退火算法对汽车前部主要吸能结构厚度优化来获得在三种典型碰撞工况中耐撞性都较好的结构设计方案。优化结果同时改善了固定刚性壁碰撞中加速度曲线波形、40%偏置碰撞中侵入量和柱碰撞中前期加速度。 5、针对一般台车碰撞试验只能复现车体X向加速度特性,不能复现Y向和Z向加速度的问题,开发了一款带有乘用车车身的新型正面碰撞台车,通过调整台车轴距、轮距、重心高度和吸能结构参数,来模拟实车正面刚性壁碰撞试验和偏置碰撞试验。通过台车正面碰撞仿真,分析了前部吸能结构参数和重心高度对X、Y和Z三向加速度的影响,比较准确地复现了实车100%正面碰撞中的X向和Z向及偏置碰撞中X、Y和Z向加速度。台车试验结果显示,台车碰撞能够同时比较准确地复现实车碰撞中的加速度波形和整车运动动态过程。 |
作者: | 崔崇桢 |
专业: | 车辆工程 |
导师: | 曹立波 |
授予学位: | 博士 |
授予学位单位: | 湖南大学 |
学位年度: | 2014 |
正文语种: | 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