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自行车交通由个体交通向(准)公共交通的转化,是城市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政策与举措之一,它与包括公共汽车、轨道交通、轮渡等在内的公共交通相结合,完成末端接驳,使出行交通全程公共化、一体化,加上其有短距离出行优势、“点对点”服务、(准)公共交通、低建设成本四大特点,将拥有与以“点对点”交通著称的小汽车交通的潜在竞争力。
由于国内学术界对作为(准)公共交通方式的自行车交通的理论研究较少,应用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应用机制的研究旨在填补相关理论的空白,也是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和补充。
本文首先综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提出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概念,接着提出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适用人群和适宜推广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降水量、气温和地形),并运用因子评价法给出评价某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实施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具体方法,同时以上海和长沙为例进行了精确到每月的适宜度评价。通过分析和比较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在欧洲和中国实践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从四个层面探讨了推广应用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保障机制,包括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优化自行车出行环境、改进自行车静态交通、加强社会与部门合作等规划与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意识的宣传机制,合理选择租赁模式、考虑成本收益平衡、合理定价、科学调配公共自行车等经营与运作机制,规模化、网络化运营、费用结算、全球定位、通信信息系统、高科技防盗等技术支撑机制。最后以上海市杨浦区西片和长沙坪塘含浦片区为例,制定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方案,并提出了运营管理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