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通专利数据库 >详情
原文传递 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
专利名称: 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包括步骤:一、施工区域内浅层地表清理;二、原状沟谷谷底的原状湿陷性黄土基体强夯;三、填方区填筑体下部的压实填筑;四、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的压实填筑;五、填挖交接面的压实填筑;六、工程造地面的平整及土方补偿。本发明对填方区填筑体的不同高度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针对填方区填筑体的不同高度存在的局部薄弱面进行关键要素综合把控,能精准对接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填筑压实过程中的事故多发区域,有效保证复杂填方造地工程的质量与用地安全,获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北京;11
申请人: 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曹杰;王云南;周远强;刘智;郑建国;张继文;唐国艺;于永堂;张瑞松;梁小龙;杨超
专利状态: 有效
申请日期: 2019-01-29T00:00:00+0800
发布日期: 2019-05-24T00:00:00+0800
申请号: CN201910088006.1
公开号: CN109797730A
代理机构: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谭文琰
分类号: E02D3/046(2006.01);E;E02;E02D;E02D3
申请人地址: 100055 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178号中设大厦
主权项: 1.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区域内浅层地表清理:对施工区域内树木进行移植与保护,对浅层地表土依据有机质含量进行分类处理,进行施工区域内浅层地表清理; 步骤二、原状沟谷谷底的原状湿陷性黄土基体强夯,过程如下: 步骤201、探测施工现场原状沟谷谷底(4)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当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6m时,执行步骤202;当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不大于6m时,执行步骤203; 步骤202、采用正方形布点方式,正方形夯点的行向和列向上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L取4m~5m,利用点夯方式对各个布点进行点夯,点夯能级取一级能级,在一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8cm时,结束点夯; 步骤203、采用正方形布点方式,正方形夯点的行向和列向上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L取4m~5m,利用点夯方式对各个布点进行点夯,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在二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时,结束点夯; 步骤204、完成点夯施工后,利用满夯方式对相邻的两个布点之间的区域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10)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在三级能级条件下,当满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cm时,结束满夯,其中,R为夯锤(10)的半径,单位为cm; 步骤三、填方区填筑体下部的压实填筑,过程如下: 步骤301、取工程造地面(9)设计标高以上的挖方区山体(2)中黄土,将其填筑至填方区填筑体(3)中,填方区填筑体(3)底部狭窄区域,碾压设备无法运转,采用强夯压实处理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3)底部区域进行压实填筑,填方虚铺厚度不超过4m,通过点夯与满夯结合的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3)底部区域进行压实填筑,形成填方区填筑体(3)当前的临时工作面(11),其中,点夯采用正方形布点方式,正方形夯点的行向和列向上相邻两点之间的间距L为4m,利用点夯方式对各个布点进行点夯,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点夯结束后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10)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停锤标准按照设计压实度控制; 步骤302、在填方区填筑体(3)底部区域上且宽敞工作面没有形成前,采用振动压实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3)下部主体区域进行分层压实填筑,每层填筑层的虚铺厚度为0.4m~0.5m,振动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大于3km/h,每层填筑层碾压8遍~10遍,具体停机压实遍数应按照设计压实度指标控制; 步骤303、对填方区填筑体(3)下部主体区域边缘与原状沟谷地基(1)对应位置处的沟谷接坡面(5)强夯处理,过程如下: 步骤3031、按设计要求对填方区填筑体(3)下部主体区域边缘与原状沟谷地基(1)对应位置处的沟谷接坡面(5)构筑开挖台阶(6),开挖台阶(6)的高度为1~3个填筑层厚度,开挖台阶(6)所在标高处的填方区填筑体(3)为填方区填筑体(3)当前的临时工作面(11); 步骤3032、当开挖台阶(6)的宽度达到4.0m时,在该开挖台阶(6)的台阶面上进行强夯,夯锤(10)靠近原状沟谷地基(1)一侧; 步骤3033、当该开挖台阶(6)上的碾压层累计厚度达到4.0m~5.0m时,在该开挖台阶(6)厚度范围内对填方区填筑体(3)与原状沟谷地基(1)相接部位,采用强夯方式进行接坡处理; 步骤四、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的压实填筑,过程如下: 步骤401、在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区域宽敞工作面形成后,对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区域进行分片,并同时对多片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进行压实填筑,采用冲击碾压方式对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进行分层压实填筑,每层填筑层的虚铺厚度为0.8m~1.0m,冲击碾压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小于10km/h,每层填筑层碾压22遍~25遍,具体停机压实遍数应按照设计压实度指标控制; 步骤402、对同层填筑层中相邻两片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进行补强,过程如下: 步骤4021、将同层填筑层中相邻两片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施工进度快的视为第一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将同层填筑层中相邻两片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片区施工进度慢的视为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第一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施工结束后预留斜坡式的工作搭接面(7),工作搭接面(7)的投影宽度可容纳一个夯锤(10)的夯点; 步骤4022、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施工至工作搭接面(7)位置处时,对工作搭接面(7)采用二级能级进行搭接强夯处理,且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边缘向上放坡至第一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顶面; 步骤4023、在工作搭接面(7)投影至第二填方区填筑体中上部片区顶面对应位置以及该位置的两侧位置进行布点,采用二级能级进行搭接强夯处理; 步骤403、对填方区填筑体(3)中上部主体区域边缘与原状沟谷地基(1)对应位置处的沟谷接坡面(5)强夯处理,强夯处理过程与步骤303相同; 步骤五、填挖交接面的压实填筑,过程如下: 步骤501、当填方区填筑体(3)压实填筑至工程造地面(9)设计标高位置处时,填方区填筑体(3)、挖方区山体(2)和原状沟谷地基(1)交界位置处形成填挖交接面(8),探测填挖交接面(8)标高位置处原状沟谷地基(1)是否具有湿陷性,当填挖交接面(8)标高位置处原状沟谷地基(1)具有湿陷性,执行步骤502;当填挖交接面(8)标高位置处原状沟谷地基(1)不具有湿陷性,执行步骤503; 步骤502、对填挖交接面(8)附近挖方区山体(2)被开挖后露出的原状沟谷地基(1)上进行强夯处理,强夯处理过程与步骤二相同; 步骤503、沿填挖交接面(8)两侧至少各布设2排~3排点夯夯锤(10)的点位,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在二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时,结束点夯;然后进行满夯处理,利用满夯方式对相邻的两个点位之间的区域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10)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在三级能级条件下,当满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cm时,结束满夯; 步骤六、工程造地面的平整及土方补偿,过程如下: 步骤601、填方区填筑体(3)填筑施工完成后,对工程造地面(9)全面进行振动碾压整平处理,振动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大于3km/h,碾压遍数8遍~10遍; 步骤602、工程造地面(9)平整后,预留至少一个雨季的沉降期,并对工程造地面(9)进行沉降和变形监测,当工程造地面(9)沉降速率不小于0.1mm/d时,对填方区填筑体(3)进行二次回填;当工程造地面(9)沉降速率小于0.1mm/d时,执行步骤603; 步骤603、工程造地面的土方补偿:对工程造地面(9)进行全区标高复核,按照工程造地面(9)设计标高与实测标高差值的1.5倍厚度进行土方二次回填与压实,振动压路机行驶速度不大于3km/h,实际碾压遍数以设计压实度指标为准。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浅层地表土为距离地表20cm以内的地表土;对所述浅层地表土依据有机质含量进行分类处理的过程:对所述浅层地表土进行有机质含量测试,有机质含量不大于3%的地表土,按一般土进行土方调运和填筑压实;有机质含量大于3%的地表土,应调运到绿化区或指定的临时地点储备。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能级为6000kN·m,所述二级能级为3000kN·m,所述三级能级为1000kN·m。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谷接坡面(5)坡度较缓时,开挖台阶(6)的高度为1~2个填筑层厚度;所述沟谷接坡面(5)坡度较陡时,开挖台阶(6)的高度为2~3个填筑层厚度。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造地综合压实填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谷接坡面(5)附近存在湿陷性土层时,采用与步骤二相同方式对开挖台阶(6)进行强夯处理;所述沟谷接坡面(5)附近不存在湿陷性土层时,在开挖台阶(6)上布设至少一排点夯夯锤(10)的点位,点夯能级取二级能级,在二级能级条件下,当点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时,结束点夯;然后进行满夯处理,利用满夯方式对相邻的两个点位之间的区域进行满夯,满夯过程中夯锤(10)的搭接夯锤锤径为满夯能级取三级能级,在三级能级条件下,当满夯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3cm时,结束满夯。
所属类别: 发明专利
检索历史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