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及其制作方法,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包括:透明基底;透明柔性材料层,位于透明基底的表面;透明柔性基底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凹槽结构;导电金属层,包括多条相连接的金属导线,金属导线位于各凹槽结构内;挡风玻璃,位于透明柔性材料层形成有凹槽结构的表面上。本发明的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可以形成分布均匀、宽度较小的金属导线,导电金属层呈透明状,不会影响汽车的美观,更不会对驾乘人员的视线造成遮挡;同时,由于导电金属层不与车窗的挡风玻璃直接接触,又金属导线分布均匀,不会存在受热不均导致挡风玻璃爆裂的问题,安全性更高。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江苏;32 |
申请人: |
苏州蓝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平财明;谢自民;王庆军;林涛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8-12-21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04-26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811572620.7 |
公开号: |
CN109677240A |
代理机构: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分类号: |
B60J1/00(2006.01);B;B60;B60J;B60J1 |
申请人地址: |
215316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城北开贵路11号3房 |
主权项: |
1.一种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包括: 透明基底; 透明柔性材料层,位于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所述透明柔性基底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凹槽结构; 导电金属层,包括多条相连接的金属导线,所述金属导线位于各所述凹槽结构内; 挡风玻璃,位于所述透明柔性材料层形成有所述凹槽结构的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底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底、聚酰亚胺基底、聚碳酸酯基底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底;所述透明柔性材料层包括UV树脂层;所述导电金属层包括银层、铜层或金层;所述挡风玻璃包括钢化玻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透明柔性基底上表面的各所述凹槽结构相互连通成网格状;所述导电金属层包括金属网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的宽度包括2μm~50μm,所述凹槽结构的深度包括2μm~50μ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导线的宽度与所述凹槽结构的宽度相同,所述金属导线的厚度小于等于所述凹槽结构的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还包括种子层,所述种子层位于各所述凹槽结构内,且位于所述导电金属层与所述透明柔性材料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还包括光学透明胶层,所述光学透明胶层位于所述挡风玻璃与所述透明柔性材料层之间。 8.一种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透明基底; 于所述透明基底的表面形成透明柔性材料层; 于所述透明柔性材料层的表面形成多个凹槽结构; 于所述凹槽结构内形成导电金属层,所述导电金属层包括多条相连接的金属导线,所述金属导线位于各所述凹槽结构内; 提供挡风玻璃,将所述挡风玻璃贴置于所述透明柔性材料层形成有所述凹槽结构的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的制作方法,于所述透明柔性材料层的表面形成多个凹槽结构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表面具有凸起结构的模具; 基于所述模具采用压印工艺于所述透明柔性材料层的表面形成多个所述凹槽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于各所述凹槽结构内形成导电金属层包括如下步骤: 采用点胶工艺于所述透明柔性材料层的表面放置导电金属浆料; 将所述导电金属浆料刮涂至各所述凹槽结构内;所述导电金属浆料固化后即形成所述金属导线。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于各所述凹槽结构内形成导电金属层包括如下步骤: 于各所述凹槽结构内形成种子层; 于所述种子层的表面形成所述导电金属层。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汽车挡风玻璃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于各所述凹槽结构内形成导电金属层之后,将所述挡风玻璃贴置于所述透明柔性材料层形成有所述凹槽结构的表面上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于所述透明柔性材料层形成有所述凹槽结构的表面形成光学透明胶层; 将所述挡风玻璃贴置于所述光学透明胶层的表面。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