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带差速处理功能的前后桥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差速处理功能的前后桥,涉及车桥机构技术领域,包括车桥主体、车速处理端、减震主体、连接轴和外侧耐磨端,所述车桥主体的顶部设置有车速处理端,且所述车桥主体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减震主体,所述减震主体的外侧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侧设置有外侧耐磨端。本发明通过具备蜗杆、蜗轮,解决现有的前后桥在使用时,由于车轮悬空而导致空转,无法将动力传导给没有阻力的空转车轮,导致车辆不能向前运动,而且大量动力也会流失的问题,通过以上结构结合以达到使前后桥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蜗杆将空转产生的动力进行锁定,使车辆左右车轮进行合理的扭矩分配,来达到合理的转弯效果,有效避免动力流失。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江苏;32 |
申请人: |
赖云辉 |
发明人: |
赖云辉;唐高常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22-09-23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22-12-06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2211162911.5 |
公开号: |
CN115431672A |
分类号: |
B60B35/00;B60K17/04;F16H48/20;F16F15/067;B;F;B60;F16;B60B;B60K;F16H;F16F;B60B35;B60K17;F16H48;F16F15;B60B35/00;B60K17/04;F16H48/20;F16F15/067 |
申请人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军大道55号 |
主权项: |
1.一种带差速处理功能的前后桥,包括车桥主体(1)、车速处理端(2)、减震主体(3)、连接轴(4)和外侧耐磨端(5),所述车桥主体(1)的顶部设置有车速处理端(2),且所述车桥主体(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减震主体(3),所述减震主体(3)的外侧设置有连接轴(4),所述连接轴(4)的外侧设置有外侧耐磨端(5),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扭矩活动轴(14),所述扭矩活动轴(14)用于利用结构增强了驾驶舒适性; 所述车速处理端(2)的内壁上设置有蜗杆(6),所述蜗杆(6)用于将空转产生的动力进行锁定; 所述减震主体(3)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减震柱(8),所述支撑减震柱(8)用于将产生的抖动进行抵消; 所述外侧耐磨端(5)的内壁上设置有抗撞击外层(18),所述抗撞击外层(18)用于使装置两端更加坚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差速处理功能的前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速处理端(2)的底部固定安装在车桥主体(1)的顶部,所述减震主体(3)的内侧固定安装在车桥主体(1)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接轴(4)的内侧固定安装在减震主体(3)的外侧,所述外侧耐磨端(5)的内侧固定安装在连接轴(4)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差速处理功能的前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6)的左右两侧活动安装在车速处理端(2)的内壁上,所述车速处理端(2)的内壁上且位于蜗杆(6)的表面上设置有蜗轮(7),所述蜗轮(7)的上下两端活动安装在车速处理端(2)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差速处理功能的前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减震柱(8)的上下两端固定安装在减震主体(3)的内壁上,所述减震主体(3)的内壁上且位于支撑减震柱(8)的内侧设置有中心支撑桩(9),所述中心支撑桩(9)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减震主体(3)的内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差速处理功能的前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减震柱(8)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连接台(12),所述支撑连接台(12)的表面固定安装在支撑减震柱(8)的内壁上,且所述支撑连接台(12)的内侧设置有减震弹簧(11),所述减震弹簧(11)的上下两端固定安装在支撑连接台(12)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差速处理功能的前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减震柱(8)的内部且位于支撑连接台(12)的内侧设置有垂直支撑柱(10),所述垂直支撑柱(10)的上下两端固定安装在支撑减震柱(8)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差速处理功能的前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主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连接盘(13),所述连接盘(13)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车桥主体(1)的内壁上,所述扭矩活动轴(14)的外侧活动安装在连接盘(13)的内侧,且所述扭矩活动轴(14)的内侧设置有转动轴(15),所述转动轴(15)的外侧固定安装在扭矩活动轴(14)的内侧,所述车桥主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固定工字架(16),所述固定工字架(16)的上下两端固定安装在车桥主体(1)的内壁上,且所述转动轴(15)的内侧活动安装在固定工字架(16)的左右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差速处理功能的前后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撞击外层(18)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外侧耐磨端(5)的内壁上,且所述外侧耐磨端(5)的内壁上且位于抗撞击外层(18)的内侧设置有抗撞击内层(17),所述抗撞击内层(17)的外侧固定安装在抗撞击外层(18)的内侧,且所述抗撞击内层(17)的表面四周固定安装在外侧耐磨端(5)的内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