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
一种新型三栖机器人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摘要: |
一种新型三栖机器人系统,它包括子机和母机两部分。母机基于旋翼式设计,通过衔接舱来连接子机,经由锁扣装置将子机释放分离。空中作业模式下,三栖机器人由旋翼进行姿态调整;陆地作业模式下,三栖机器人缓冲支架被磁性装置吸起,此时依靠子机轮进行陆地运动;水下作业模式时,子母机分离,母机悬浮于水面,子机入水进行水下作业。其优越性在于:控制方式简单;模块化设计,便于二次开发及维修;体积小巧,方便灵活。 |
专利类型: |
发明专利 |
国家地区组织代码: |
天津;12 |
申请人: |
天津理工大学 |
发明人: |
郭健;郭书祥;张开天;李春英;杨旭杰;曹晟;付强 |
专利状态: |
有效 |
申请日期: |
2019-07-18T00:00:00+0800 |
发布日期: |
2019-11-12T00:00:00+0800 |
申请号: |
CN201910649836.7 |
公开号: |
CN110435369A |
代理机构: |
天津市尚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昊 |
分类号: |
B60F5/00(2006.01);B;B60;B60F;B60F5 |
申请人地址: |
300384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 |
主权项: |
1.一种新型三栖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子机和母机两部分;其中,所述母机是基于旋翼式的结构,是由主控制舱、衔接舱、支架臂、缓冲支架和电机构成;所述主控制舱位于母机的上部,其内部有电磁铁控制器、飞控板和支撑板;所述衔接舱位于母机的下部;所述支架臂与主控制舱7固定连接,呈一体化结构;所述电机置于支架臂远离主控制舱的一端内部;所述主控制舱的下部有不少于1个的拓展口和不少于1个的电磁铁I;所述拓展口和所述电磁铁I相间均匀分布于主控制舱侧壁面;所述缓冲支架不少于2个,均匀分布安装在衔接舱的外周;所述缓冲支架与弹簧片分别固定于两个不同的轴上;所述子机底部对称安装有不少于两个的子机轮;所述电机上装有桨叶;所述子机内部有控制子机的子机运行控制器;所述母机和子机上分别装有接收机I和接收机I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三栖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舱的外部固定安装有弹簧片;所述支撑板是2块,呈上下分布,用于对飞控板及电池进行支撑固定;所述电磁铁I是圆形电磁铁; 所述母机的上部加装有防水顶盖,所述防水顶盖与主控制舱之间通过固定螺栓和密封圈连接; 所述母机与子机11之间采取无线通信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三栖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舱的上部和下部均有4个固定端子,其中,上部的4个固定端子用于连接缓冲支架,下部的4个固定端子用于连接锁扣装置;所述衔接舱的上部有法兰和密封圈,所述衔接舱和主控制舱之间通过该法兰和密封圈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三栖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舱下部有4个拓展口和4个电磁铁I; 所述电机的数量与支架臂的数量一致;所述支架臂6是4个;所述电机是4个,分别安装于支架臂的外端;所述子机底部的子机轮数量是4个; 所述电机5是无刷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三栖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栖机器人采取直流电池供电模式,其动力电源是动力锂电池,所述动力锂电池固定在主控制舱内部的支撑板上;所述飞控板是市面常用的匿名飞控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三栖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舱与子机之间通过锁扣装置连接,所述锁扣装置安装在衔接舱的下部;所述衔接舱内部有电磁铁II。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新型三栖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装置的数量为4个,均与分布在衔接舱的下部;所述电磁铁II是圆形电磁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三栖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控制器由控制单元和电池构成;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单片机I、输入、输出端口;所述电磁铁控制器输入端口连接接收机I,输出端口分别连接电磁铁I和电磁铁II;所述接收机I的输入端接收遥控器发出的遥控信号,其输出端连接单片机I的输入端;所述单片机I的输出端口连接电磁铁I和电磁铁II,分别控制缓冲支架和锁扣装置;所述电池用于给电磁铁控制器提供稳定电源;所述子机运行控制器是单片机II;所述接收机II的输入端接收遥控器发出的遥控信号,其输出端连接单片机II的输入端,所述单片机II的输出端口连接控制子机轮的马达。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新型三栖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机I的输出端有1个通道连接单片机I,用于控制电磁铁,此外,所述接收机I的输出端还有6个通道与飞控板连接;所述控制子机轮的马达是直流130型马达; 所述单片机I和单片机II均为MC9S12XS128型单片机;所述遥控器是市面常用的AT9S型遥控器;所述接收机I与接收机II相同,和遥控器配套使用;所述AT9S型遥控器配套的接收机拥有9个信号通道,所述接收机I选用前7个信号通道,其中,第7通道与单片机I连接;所述接收机II选用第8和第9通道,通过使用遥控器按钮进行不同的信号通道转换,可以由接收端从母机变为子机; 所述遥控信号是空中作业模式信号、陆地作业模式信号和水下作业模式信号。 10.一种上述所述三栖机器人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当三栖机器人处于待机状态时,由操作人员通过遥控器发送指令至三栖机器人,实现对三栖机器人三种模式的控制; (2)由接收机I将收到的遥控指令传输至飞控板,一共两块单片机,两个接收机,分别在母机和子机上各一个,两个接收机都与遥控器配套,母机上的接收机I的输出端第7通道连接单片机I,用以控制电磁铁I,而1到6通道连接飞控板,由飞控板调节通过无刷电机的电流进而调节无刷电机5的转速,通过对4个无刷电机转速的分配控制,实现空中作业模式下的飞行姿态调整,此时三栖机器人的运动部件只有无刷电机以及由其带动运动的桨叶; (3)当需要处于陆地作业模式下时,则由操作人员通过遥控器向三栖机器人发送指令,接收机接受到指令后,将指令发送给位于主控制舱内控制电磁铁的单片机I,所述单片机I通过PWM信号控制电磁铁I的供断电,当信号为高电平时电磁铁内部有电流通过,产生的磁性将缓冲支架吸起,当信号为低电平时电磁铁I内部没有电流通过,磁性消失,缓冲支架与电磁铁I分离,弹簧片将缓冲支架弹回原始位置,从而实现对缓冲支架的起落控制;AT9S型遥控器配套的接收机拥有9个信号通道,接收机I选用前7个信号通道,接收机II选用第8和第9通道,通过使用遥控器按钮进行不同的信号通道转换,可以由接收端从母机变为子机,并由位于子机内部的单片机II控制子机的子机轮运动,从而带动整个三栖机器人行进,陆地作业模式下缓冲支架将会由于电磁铁I的吸附而处于水平抬起状态; (4)当需要处于水下作业模式下时,则由操作人通过遥控向三栖机器人发送指令,将三栖机器人降落至水面,此时发送指令至母机上的单片机I,所述单片机I接受到指令后,发送高电平信号,衔接舱内部电磁铁II流过电流,产生磁性,将锁扣装置上部吸附,由于锁扣装置中间由轴固定,因此锁扣装置绕着轴旋转,实现锁扣装置的开合,锁扣装置运动后,会使子机边缘失去固定夹持部件,从而对子机进行释放分离,进而使母机悬浮于水面,由子机进行水下作业。 |
所属类别: |
发明专利 |